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律攀大 >> 自律攀大人 >> 正文
自律攀大人
【人物专访】对话新导师:扎根花城 以心耕耘
2019-06-04      传媒中心      赫小兰等      点击数: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他们阅遍古今中西。他们学有所成、术有专攻,曾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如今,他们因为同一个呼唤、同一个梦想,来到了攀枝花,来到了攀枝花学院。

三尺讲台上,他们传道授业;斗室青灯下,他们伏案躬耕;实验室中,他们潜心科研;静明湖畔,他们手不释卷。攀大的校园因他们更添光彩,攀大的步伐因他们更为坚定,攀大的未来因他们更加美好。

他们是学校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是初进花城的青年才俊。他们是有才华的人、有梦想的人、有情怀的人、有故事的人……

和红球藻一起移居攀枝花:李健博士的人生追逐

2017年,45岁的他,毅然放弃海外高薪工作来到了攀枝花学院。将近天命之年,没有放弃对发展红球藻产业的追求,没有忘记执着的信念,只为给红球藻安置一个温暖的“家”。

收获:雄心不减——屏住呼吸,掌声响起,只听一声洪亮的声音宣布:“《人工调控雨生红球藻高效生产天然虾青素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了全国商业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20181225日的这一天,他参与研究的这个项目获奖了,他就是李健博士----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攀枝花学院致公党支部副主委。

终于,自己和多年合作的伙伴—“红球藻”一起站在了这个领奖台上。“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收获,还需努力奔跑”,李健谦逊地说到。“下一步,我将吸引更多学生到研究团队里来,把团队组建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助力学校申请硕士点,努力推进红球藻在攀枝花大规模产业化养殖。”

寻觅:落叶归根——南开大学本科毕业,美国夏威夷大学就读研究生,天津科技大学就读博士,曾在美国、中国、比利时和新西兰先后任职,有着极其丰富的海外求学和工作经历,最后,却将红球藻和攀枝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微藻养殖实际上是现代农业,是靠天吃饭,气候对生产成本影响很大。”李健博士在行业摸索过这么多年,对世界各地都做过详尽的研究。微藻养殖主要的要求第一就是光照要充足,第二个是温度要适宜,而在中国,经过科学的分析,攀西地区的干热河谷气候是最适合红球藻的生产养殖的地区。曾有公司邀请他来攀枝花做实地考察,这让他非常满意并且希望能够在攀枝花发展红球藻养殖产业。后来,在学校大力引进博士的契机下,他抓住机会,举家搬迁来到了攀枝花,开始了他的教学和红球藻产业化开发工作,谱写“花与藻”的优美乐歌。

展望:未来可期——说到今后的科研方向,李健博士表示信心满满。他说根据四川省委对攀枝花市区域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定位的“3+2”要求,聚焦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争取做好三个研发平台:一是微藻养殖技术平台,促进红球藻项目在攀产业化;二是微藻基因育种科研平台,争取多出科研成果;三是微藻下游产品开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他相信,在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工作会取得很好的进展。首先争取尽快在学校申硕之前做出成绩,助力学校申硕工作,然后再推进三个研发平台的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到产品的转化,运用攀枝花特色农业资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四川食品饮料“万亿产业”。——这就是李健博士对未来的科研方向擎画的宏伟蓝图。

执着钒钛冶金,勇攀科研高峰——钒钛学院赵鹏博士

作为钒钛学院2015级矿物加工的任课教师,赵鹏执着科研,敢于创新,不忘初心,一路奋进。“因为我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对教学感兴趣,很享受这个过程中的乐趣,所以我来到了攀枝花学院。”谈及来学校的原因,他如是说到。

赵鹏博士自从去年五月来到攀枝花学院后,就从事冶金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进行钒钛磁铁矿高值利用等相关研究,已成为我校绿色冶金团队的科研骨干,

赵鹏全心全力的进行科学研究,在经历数次失败的洗礼后,他所带领的团队完成了“钒钛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新技术”等项目。除此之外,他带领课组突破了一系列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和理论基础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利用高铬型钒钛球团直接气基还原的新工艺,发明了高效提取金属钒、钛和铬的清洁冶金新技术及与新技术配套的新装备,钒、钛和铬的回收率显著增加,实现了钒钛冶金产业技术升级,推动了冶金行业的科技进步。

除了科研方面,赵鹏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秉承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不辞辛劳,教书育人。他认为老师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他教过的学生都肯定地说,听赵鹏老师讲课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还十分注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作风。

同时,赵鹏还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经常到学生宿舍走访交流。在问起对赵鹏博士的印象时,学生说,“赵老师为人谦和,给人一种亲切感,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大家都喜欢跟随他搞科研。”

最后,他告诉记者,“时间是很宝贵的,而生活在于量化,要着眼当下,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并且乐在其中。作为一名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为‘解民生之多艰’多出科研成果,‘为育天下之英才’恪尽教师天职责,才能创造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厚望的新业绩。”

      随心而安的追梦人——人文学院郑辉博士

可亲的笑容,甜美的声音,从一见面,我们就被这位老师所吸引。她是三尺讲台上一位普通的老师,她是为理想拼搏奋斗的追梦人,她是人文社科学院青年教师郑辉博士。

随心追梦,心之所向。人生不知道下一步在哪里,她说。人生需要走走停停,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201710月还不想回国的她,在11月突然萌生了回国的想法并投了简历,从大东北到韩国,再从韩国到大西南,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她呢?她说,当初通过官网了解学校情况时,打开的瞬间,就有一种亲切感。后来经过多方了解和沟通交流,更为学校的人文魅力和关怀温暖所打动,于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归国来攀。

不忘初心,扎根攀大。郑老师来到攀大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后悔。她说,初到攀大,就感觉很舒服、很亲切、很熟悉,不管是这里的人,还是环境,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人文学院工作期间,她看到学院评定奖助学金的公平公正,看到学院与家长委员会的热情互动,看到学校领导、师生之间教学相长,这一切,让她切实感受到学院的人文关怀。

一路耕耘,采获芬芳。郑辉老师在国外读书时半工半读,更多时间注重教学而忽略了科研,她希望以后做好教学之余,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在个人能力、学术研究,得到更大的提升和发展。

思政教育的践行者——中特学院罗春秋博士

罗春秋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于20183月来到我校中特学院。在科研上,他积极奋取、毫不懈怠;在教学中,他积极负责、敬业乐业。作为思政教育的践行者,他始终秉承“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相融合”作为教学行动准则。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到我校任教时,罗春秋说到,我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平台,这让像他一样的青年教师能够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获得感明显提升。其中最吸引他的是他在这里的每一份付出都能够得到一分收获。他觉得来到学校让他有一种家的感觉,让他能够静心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来到我校后,他做了很多课题,现在已经有15篇文章被录用,另有4篇正在申报中。去年927日,其撰写的《攀枝花学院 以学校教育促进藏羌彝文化产业建设》文章被《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篇刊发。

罗春秋来到学校后,给自己的未来做了详细的规划。他表示,目前正在完成第一个目标——成为教书育人的副教授,下一步他将申请教授的职务,不管结果如何他都将着重于教学工作,将优秀的思想政治注入每个攀大学子的灵魂。他也相信唯有上好课,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罗春秋还告诉记者,他选择了这个学校,就将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和学校、和攀大学子一同进步!                            

                                   医学博士的柔情与执着——医学院徐浩铜博士

徐浩铜博士是成都人,2012年在第三军医大学生工与影像学院博士毕业。徐浩铜在博士时曾到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外中心研究外科学,2017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院留学归来后在成都一家医院就职。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徐博士道出了来我校的第一个原因,学校的医学学科发展与他所学的专业相契合,他在这里能更好的提升自己,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也能为创造攀大更美好的明天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大数据时代下,管理者要做好有效的事前预测、事后控制等工作,在海量类型复杂的数据中及时高效的的寻找和挖掘价值高的信息,医疗大数据也是如此。同时,医疗大数据也有一定的商业作用,对服务于攀枝花地方经济建设的大数据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徐博士给我们谈到,他以前是竞走俱乐部的会员,作为一个户外竞走运动员,他一到攀枝花便被攀枝花公园所吸引,他觉得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很适合散步、锻炼身体,从小生活在三线企业的徐博士对三线建设主阵地的攀枝花有种亲切感,来到这里生活也是一种回归。

徐博士认为医生与病人之间更多的是人文关怀,需要全方面考虑病人自身的情况,降低病人的心理压力。徐博士还是一个喜欢为他人考虑、喜欢观察生活、富有爱心的人,医学博士的柔情还远不止这些。

 

      我是一名攀大人——生化学院孙蓉博士

 

采访过程中,孙蓉博士是以一个攀大人的口吻来叙述自己的,“我是一个攀大人,我会紧跟学校发展的步伐,迈力前进,为攀大的美好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孙蓉是一名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老师,她更注重理论研究,来到学校已有半年,一直朝着这一目标奋斗,她一心致力于科研,参与发表了关于生物化学分子CSCD论文一篇。目前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她表示将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参与。

当记者询问她为什么选择攀枝花、选择攀枝花学院时,她说,这里与她的家乡雅安截然不同,那边全年气候湿润,很难见到太阳,而攀枝花是阳光花城,这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她非常喜欢这个地方的气候。此外,攀枝花还有一种特有的中药材,在这里她能够更好地从事自己的科学研究。同时,学校高度重视人才,人文关怀也做的很好。正是这些,让她毅然选择了攀枝花,选择了攀枝花学院,选择了成为一名攀大人。

(编审/方青松)